勞動創(chuàng)造幸福,實干成就偉業(yè)
4月29日上午,我校舉行升旗儀式
高一(15)班虞佳蔓同學以
“踐行勞動精神,書寫青春風采”
為題發(fā)言
引導同學們
崇尚勞動、熱愛勞動
辛勤勞動、誠實勞動
虞佳蔓,女,高一(15)班優(yōu)秀學生。她性格開朗,積極向上,樂于助人,團結(jié)同學。對待學習,她嚴謹認真,刻苦努力,并始終保持對知識的熱愛和追求,曾在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中榮獲“卓越之星”稱號。
踐行勞動精神,書寫青春風采
高一(15)班 虞佳蔓
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:
大家好!我是來自高一(15)班的虞佳蔓。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“踐行勞動精神,書寫青春風采”。
《管子》有言“一農(nóng)不耕,民有饑者;一女不織,民有寒者”由此可知,百姓不勤,遂有饑寒。有言“倉稟實,則知禮節(jié);衣食足,則知榮辱。”勞動不僅能滿足我們的衣食溫飽,更是文明禮儀的基礎。由此視之,勤以修身,勞可安邦。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。
回首歷史,凡杰出之人都有一雙勤勞的手。黃帝建造屋宇,縫制衣冠,制造舟車,創(chuàng)造樂律;大禹疏通河道,防治洪水,三過家門而不入;虞舜種田捕魚,燒制陶器,天下大和,百姓相安;李冰辛勤勞動,堆石壘山,建都江堰,護一方百姓。無論是“晝出耘田夜績麻,村莊兒女各當家”的勞動圖像,還是“夙興夜寐,灑掃庭內(nèi)”的熱愛勞動的傳統(tǒng),無不展示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熱愛勞動,崇尚勞動,并不斷用勞動創(chuàng)造著幸福生活的民族。
回望今朝,凡杰出之人都有一顆勞動的心。貴州遵義的黃大發(fā)身體力行,用艱辛勞動開鑿出天渠,為百姓創(chuàng)造福祉;工程師林鳴十年筑海,用創(chuàng)新勞動聯(lián)通港珠澳,奏響夢想華章;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,用辛勤勞動創(chuàng)造“東方魔稻”,讓世間再無饑餓......因為勤勞,我們在黃河岸邊的黃土地上留下民族的足跡;因為勤勞,我們走過了抵御列強的近代重生之路;因為勤勞,我們堅定不移、從容自信地追逐著我們的復興之夢。所以馬卡連科說:“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。”
我們皆知“一屋不掃,何以掃天下”。為國為民的偉大是勞動,為己為家的平凡也是勞動,勞動就像一場雨,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,而是它所帶來的價值導向和精神洗禮。無論是簡單的勞動還是實干精神,其內(nèi)核都在于通過雙手和對生活的信念與動力來創(chuàng)造未來,勞動如時代洪流中的一葉小舟,載著青年人到達理想彼岸。
可是,再看當下,部分同學不理解勞動的意義,甚至逃避勞動。“學習任務繁重”“科技可以代勞”等便成為他們最好的借口。比如我們的假期勞動記錄表,有的同學回去并未如他所記錄的一般參與家庭勞動,分擔責任,而是糊弄老師,糊弄學校,糊弄自己。英國有句諺語“懶惰沒有牙齒,卻可以吞噬人的智慧”。長此以往,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對生活的熱忱,還有求知的動力。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(jīng)之路,也是培養(yǎng)造就棟梁之材的必需方式,人類是勞動創(chuàng)造的,社會是勞動創(chuàng)造的,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,更要領會勞動的意義和價值,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、幸福感。如此,我們便要從個人生活的小勞動做起,如在家中幫忙掃地、洗碗、洗衣服等等小事,多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,上好每一堂勞動課,用勞動成就細心,多參加志愿服務,用勞動服務他人,在勞動中得到磨礪,讓青春閃耀著勞動的光彩。
從農(nóng)耕社會“耕讀傳家久”的傳統(tǒng)到現(xiàn)代社會“勞動創(chuàng)造幸福”的箴言,時代在變,勞動的形式在變,但勞動中所蘊含的精神內(nèi)核始終沒變。正值“五一”之際,那就讓我們從現(xiàn)在做起,從小事做起,用勞動書寫我們的青春風采吧!
我的發(fā)言完畢,謝謝大家!
供稿 |高一(15)班 虞佳蔓
指導老師| 陳湘 劉書航
編輯 | 王 惠
責編 | 汪秀兵 / 張 旭
審核| 劉伯永